HanC's Blog

WFH真的有這麼美好嗎?

Posted:22nd May 2022
8 Minutes
1416 Words

在家工作後,才懂通勤的好處,原是負擔的通勤時間,無法出門之後才懂其中意義


Photo by Jason Strull on Unsplash

序言

自從2020年5月多台灣進入第三級警戒後,WFH (Work From Home) 逼不得已進入了各公司中,就算再怎麽有規模的企業,也需要進行分流,避免群聚以及不必要的移動。

自己從2019年~2022年,由WFH模式轉換到共享辦公室期間的體會非常深刻,因此想紀錄分享一下。

本身工作性質是不需要有辦公室,屬遊牧民族就能產出,所以在疫情爆發前,其實就處於WFH狀態,而為什麼會想從WFH轉為進共享辦公室呢?


2020年6月是一分水嶺,此時間之前仍是學生,同時也在工作,因此與人接觸的時間仍算不少,平日參加社團、走在校園裡隨時都能看到不同的人,想靜靜時,走進學校圖書館,也能得到滿足氛圍。

這一切的美好,於畢業後,一一地剝離,不再有學生時期那麼多空堂,沒有時間在校園裡隨處亂晃,沒有了歸屬感,脫離學生身分,同學各奔西東,與同事也是全遠距,每日的工作日常即是一起床,吃個早餐後,就窩到書桌前,打開電腦開始工作8小時,下班時間到後,到廚房煮個晚餐,洗個澡,若工作還沒做完,再回到書桌前繼續忙碌,若進度已到,還是回到書桌前看看書或是滑個手機。

或許會有人建議可以到客廳、或是其他房間轉換不同環境,讓心情也隨之改變。
的確有試過,曾經把工作環境搬到客廳,告訴自己這樣就能清楚分開工作與私生活,但非長久之計。
因為從一起床到睡覺,這全部的時間都是待在「家」,與我們相處的人也只有「家人」

網上文章,提到「角色轉換」、「準備好讓自己進入工作狀態」、「迸出新點子」…,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經歷過,就如同現在所閱讀的這篇文前半部,也是在上班的途中,突然有感而開始撰寫草稿,然後回到家後再把後半部繼續完成。

共享辦公室 v.s. 居家辦公

  • 朋友

    是一種可能覺得或有或無都沒關係的存在。可群體生活的人們,怎麼可能沒有同儕,然後當生活/工作全擠在小小的房間時,能與外界連結的只有手機與電腦,所接觸到的看似與朋友每日的聯繫,真實是在冰冷的鍵盤上敲敲打打罷了。

    踏出家的舒適圈後,我在共享辦公室認識了一群,從來沒想過這輩子會有相交點的夥伴們(我們在共享辦公室都會互稱夥伴),一起在中午休息時跑到草地野餐、當其中一個夥伴要辦活動,需要支援時,立馬伸出援手,有夥伴要離職,也辦了一個小小的歡送會。

    因為不是同事、也不是競爭者,之間的關係很純粹,就只是朋友,無需互相臆測,願意為彼此付出,相互珍惜、陪伴。

  • 返家模式

    有自己的辦公室後,當時間一點一點在走,將近下班時,那個心情是興奮不已,因為知道可以搭車回到溫暖的家,可以跟家人分享今天在辦公室發生的種種,哪個夥伴換了新電腦、哪個夥伴今天因為跟女朋友慶祝周年而沒來辦公室。

    當一切的一切都只在家發生,與這個社會好像脱軌了一大節。

    另一個小確幸是,雖然要早起搭車,但在車上能小睡補眠,會覺得賺到!

  • 走出去,對這個世界會更有信心

    我相信,世界上的善良人一定仍佔多數。如同我從去年12月待共享辦公室到現在,與夥伴之間就是互助、分享,這讓我很喜歡去辦公室,就算通勤需要花上50分鐘,我仍願意周車勞頓也要到辦公室辦公。

    另一些自身體會的經歷是,在公車也會遇到不同的人來來去去,可能有睡眼惺忪背著後背包準備要上課的學生們、一路都在講電話開會的上班族、也有精神飽滿向乘客道早安的司機,與人們有正向的互動時,也讓一個原本鬱鬱寡歡的早晨,變得活力充沛。有一次我在車上幫助一位被車門卡住,準備要下車的學生,當我準備下車時,也有另一位乘客輕拍我肩,提醒我的水壺落在座位上。

    這一切經歷,若我只是在家,與電腦乾瞪眼,永遠也不會發生。



人生,非工作為全部,我們是由各細細小小的元素組成,生命亦是如此,非一定要怎麼做,重要的是自己找到適合的路,勇敢往前探尋,快樂才是王道! ☺️

參考文章

Article title:WFH真的有這麼美好嗎?
Article author:HanC
Release time:22nd May 2022